刘楷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打开他的最近一段时间的微信朋友圈,乍一看好像和其他人并无太大区别,大多是在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的中国健儿加油。但只要稍微往前翻一点,就会发现,里面大有乾坤。
刘楷朋友圈截图
1月26日,他在首都体育馆分享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这才叫CO₂(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冰场”,配的是一张看似环形跑道的图,上面在9个不同地方标注了对应温度。仔细看,9个地方其实只有两个温度值-8.8度和-8.7度,也就是说温差只有0.1度。
一个多月后的今天,首都体育馆作为北京冬奥会的主要比赛场馆之一,已经有7个奥运纪录和1个世界纪录在此被打破,首都体育馆也和已经打破10项奥运纪录的国家速滑馆一同被誉为“最快的冰”。让刘楷倍感自豪的是,首都体育场这块“最快的冰”,正是他和自己的团队一手打造!
四年前因冬奥受邀赴京参与场馆建设改造
刘楷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设施保障人员。受访者供图
刘楷1979年出生在重庆,高考考入了当时的黑龙江商学院(现已合并更名为88858cc永利)。光说学校名字,可能不少人会觉得陌生,但在专业方面它一点也不含糊。“我学的专业当时还叫冷冻冷藏。”17日,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刘楷一开始就自豪地说,“制冷工程界,有一半人才是我们学校出来的(笑)。”
2002年毕业后,刘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专业对口的工业制冷领域。“日常生活中的冷库、冷链设计、建设都是我们的专业范围。”刘楷说,直到2017年,自己都在行业内的一家央企重庆公司任总工程师。
“我是2017年10月到的北京。”刘楷这次去到的新公司名叫艾斯特制冷与太阳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同样是出任总工程师,但这次和他此前十多年的工作经历相比,却有了很大的不同:受邀进京为的就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建设、改造。
北京冬奥首块CO₂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出自他手
今年1月北京冬奥会开幕前,首都体育馆内的制冰工作。受访者供图
当采访话题进入北京冬奥后,刘楷的语速明显快了起来,言语间有抑制不住的自豪和激动。这里面首先引起记者注意的就是一连串数字。第一个数字是1800平方米。
据刘楷介绍,包括冬奥训练场地在内,目前北京一共有49块面积在1800平方米以上的冰面。为何要强调面积在1800平方米以上,是因为冰面面积越大制冰难度越大。这一点刘楷后面有单独解释。
“这49块冰面中我们公司做了五成。其中就包括了首钢园区的4块,以及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国家队的训练场地等等。”刘楷如数家珍。
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早在开幕前就已经宣布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奥运会。这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北京赛区有7块冰面都采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是该技术首次在冬奥会上应用。而刘楷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这7块中有4块,都是我带领团队设计、建造的。”
这里面就包括了于2020年11月首次完成制冰的首都体育馆。它既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块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同时也是刘楷和团队倾注心血最多的一块冰面。
二氧化碳大面积制冰设计、施工难度都很大
二氧化碳制冰除了绿色环保,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是制冰快且冰面温度均匀。在速度滑冰场上,温度均匀、温差越小的冰面硬度就越均匀、冰面越平整。通俗来说就是,冰面越“丝滑”,越有利于选手滑行,更有利于创造好成绩。
据刘楷介绍,在北京冬奥会之前,全球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体育场地约有20块左右。“集中在欧洲、加拿大,我都去看过。这些场地普遍面积都不太大,多是用在商业项目和训练中。”
既然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更绿色、环保,那为何会直到北京冬奥会才大规模应用?刘楷解释,这和设计、建造过程中的施工难度大息息相关。
采用二氧化碳直接蒸发制冷,需要把装有制冷剂二氧化碳的盘管预埋在场地地下;同时,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就对设计、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楷说,比如在最终打破7个奥运纪录和1个世界纪录的首都体育馆,自己设计的盘管间距为75毫米,并且采用了两层混凝土浇筑将换热盘管“夹”在中间的方案。
设计建造、技术攻坚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3毫米是刘楷提到的第二个重要数字。
“我们的混凝土浇筑是61x31米、整块1800平米的平面没有分隔缝,同时要达到平整度在正负3毫米以内。”刘楷说,这就是为什么自己会强调1800平方米以上的冰面的原因,“这样大面积没有分隔缝,怎么解决混凝土的热胀冷缩就是一大难题。”与此同时,他还提到,换热盘管的精确度也是达到了正负3毫米。
值得注意的是,刘楷还提到,以首都体育馆的冰面制作为例,最难的其实是实现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的制冷机组。“这是我们之前没有做过的。”但刘楷说,即便如此,为首都体育馆冰面制冰的机器也是自己带领团队设计出来的。
尽管机器随后是由代工厂生产,但“整个机器的二维图、三维图,所有技术细节都是我们提供,工厂只负责照单生产。”这也意味着,首都体育馆这块“最快的冰”从设计到建造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2月11日,荷兰选手苏珊娜·舒尔廷(左)在首都体育馆进行的短道速滑项目女子1000米四分之一决赛中打破世界纪录。新华社图
在整个采访中,对于能作为高级技术保障人员参与到北京冬奥会中,刘楷的荣幸和激动之情一直溢于言表。上游新闻记者也留意到,自从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刘楷分享朋友圈内容的地点几乎都是在首都体育馆。不光是为中国健儿的表现呐喊助威,他不止一次表示,不论是哪个国家的运动员拿到金牌、打破世界纪录,都是“对我们首都体育馆制冰机房保障团队辛苦的安慰!”
来源:上游新闻